青春的接力 使命的續(xù)航
■史紅亮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張語桐 特約記者 魯泰來
五四青年節(jié)前夕,空軍軍醫(yī)大學“張華隊”組織學員開展專題活動。呂 璞攝
五月,我們迎來青春的節(jié)日。在空軍軍醫(yī)大學,談起青春,就離不開“張華精神”這個話題。
近日,該校舉行以“凝聚青春力量,共話使命擔當”為主題的座談交流活動,師生代表齊聚一堂,共赴一場青春之約。
什么是青春最好的樣子?本科學員呂汶嘯認為,是學業(yè)有成后到基層到邊防,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;在博士研究生學員李棟棟看來,是把醫(yī)療服務、戰(zhàn)救技術送到基層最末端,送到戰(zhàn)斗第一線;對副教授王琳而言,是將巡診中的多發(fā)病共性難題,帶回研究室盡快解決,用科研成果為更多官兵的健康護航。
“富于理想,勇于獻身。”40余年前,張華書寫的青春答卷在今天的校園里依舊閃光。呂汶嘯、李棟棟、王琳身份不同、專業(yè)各異,但他們都是“張華傳人”志愿服務隊的一員。
青春的接力亦是使命的續(xù)航。這個月,該校通過開展“時空信箱”、學術沙龍、座談交流、巡診服務等活動,引導師生重溫“張華精神”。在這里,英雄的青春永不會老,奮斗的坐標清晰標注在每一個前行的足跡里。
“在幫助他人時,我便成了你”
“學長,在幫助他人時,我便成了你?!?/p>
5月4日,“張華班”班長龐廣強帶著大家開展“時空信箱”活動,龐廣強率先把自己想說給老班長的話,投入了信箱。
張華是誰?為什么會有他的雕像?其實一年前,剛剛入校的龐廣強,還不知道張華是誰,好奇的他發(fā)現,校園的路上、大學的餐廳前,都佇立著同一個人的雕像。
開學第一課上,龐廣強的困惑被解開:1982年7月11日,原第四軍醫(yī)大學學員張華為救落入糞池的69歲掏糞老人光榮犧牲,青春永遠定格在24歲。
“富于理想、勇于獻身”的“張華精神”與龐廣強的從軍從醫(yī)夢想交相呼應。幸運的是,龐廣強被分配到“模范學員二大隊”——“張華隊”,所在班就是“張華班”。當晚,他激動地打電話給家人:“我在張華隊張華班!張華是一名英雄!”
每日整理張華的床鋪、晚點名呼點張華時全體答到……置身這樣的氛圍中,龐廣強開始更深入地認識這位“身邊的英雄”。
“張華的青春才剛剛開始,本有著無限美好的前途,但在群眾的安危面前,他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?!睆埲A的抉擇,給龐廣強帶來思考,“理想是什么、當兵干什么、成才為什么”,在他心中逐漸有了答案。
在“張華榮譽室”擔任講解員時,龐廣強熟讀“張華日記”,了解到更多細節(jié)——他在農場攔住驚牛勇救女青年,在公交車上勒令小偷交出錢包,在發(fā)生火災時撲救烈火,在冰冷的烏蘇里江搶救落水兒童……龐廣強意識到,張華的“縱身一躍”絕非偶然,而是理想信念驅動下的行動使然。
“每次完成講解任務,都是對自己初心與目標的重新審視?!饼嫃V強說,身為“張華班”的一分子,每名學員都會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,在每日的專業(yè)課程學習中,每個人都加倍努力著。
上一任“張華班”班長張勇軍,以專業(yè)第一名的成績,放棄保研選擇戍邊。一次,張勇軍在任務中受傷回母校就診,康復后,他專門返回“張華班”,參加了學弟們的一次班會。
“繼承發(fā)揚看似不易,一旦行動起來就不難?!睆堄萝姷囊幌?,讓大家陷入沉思。龐廣強想到此前在延安拉練時,看到銅川市耀州區(qū)廟灣鎮(zhèn)中心小學條件艱苦,他提議為改善校園環(huán)境貢獻力量。
薪火相傳,貴在起而行之。提議得到大家支持,“張華班”專門設立了“張華賬戶”。學員們省下自己的津貼存進賬戶中,從今年2月開始,每月固定給小學匯款?!白龊帽韭毠ぷ鞯耐瑫r,力所能及幫助他人,就是最好的青春風采?!饼嫃V強開心地拿出“愛心存折”,對于“張華精神”,他有了自己的注腳。
有了精神指引,奮斗才不會迷航?!皬埲A精神”的潛移默化、熏陶感染,讓奉獻成為學員們自然而然的選擇。近兩年,全隊百余名學員積極遞交入黨申請書,50余名學員光榮入黨,全隊學員主動申請戍邊,形成了“立起張華樣子、扛起模范旗子”的積極氛圍。
“將理想抱負扎根于為兵服務的沃土”
“人都是血肉之軀,‘怕死’是本能,‘不怕’是選擇,危急關頭,張華能夠無畏獻身,是救死扶傷的天職使然,體現出醫(yī)者仁心的大愛?!弊剷?,博士研究生學員李棟棟一登臺,就收獲了熱烈掌聲。
“李棟棟真帥!這次跑馬拉松,你是比冠軍還閃亮的星!”李棟棟戰(zhàn)友展示的這條新媒體推文,曾感動許多網友。
去年11月初,李棟棟參加西安馬拉松比賽時,中途發(fā)現一名參賽者心臟驟停。他果斷放棄比賽,實施搶救,最終患者脫離生命危險。
“為了患者,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?!币淮我娏x勇為的背后,是李棟棟堅守多年的信念。在他眼里,追求仁心、追趕英雄,是一種磨礪與成長。
從軍校畢業(yè)后,李棟棟初到基層衛(wèi)勤部門,頭緒雜、處置急、需求多等新挑戰(zhàn)紛至沓來。“‘張華傳人’沒有后退可言!”他沒有選擇躲避躺平,而是倒逼自己向全科醫(yī)生轉型,自學基礎疾病、康復理療、口腔護理等知識,周到專業(yè)的服務贏得戰(zhàn)友們交口稱贊。
2016年,李棟棟遞交申請,遠赴蘇丹達爾富爾地區(qū)執(zhí)行維和任務,他直面恐襲戰(zhàn)亂、極端氣候與高發(fā)性傳染病的威脅,為飽受戰(zhàn)亂之苦的當地民眾送去希望。
一次任務,李棟棟接收了一位重癥患者,情況十分棘手,在幾位專家的遠程指導幫助下,方才化險為夷。他意識到,自己的專業(yè)能力雖能滿足日常保障需要,但距離未來戰(zhàn)場上的緊急救治能力還相差很遠。
歸國后,李棟棟加緊利用閑暇時間備考,順利考取母校心血管內科醫(yī)學博士研究生?!爸螅疫€要重新回到官兵身邊,繼續(xù)將理想抱負扎根于為兵服務的沃土?!彼χf。
張華的精神該如何用心踐行?這是骨科專業(yè)博士研究生學員邱海洋自從醫(yī)之初就思考的問題。
一次,在該校的巡診活動中,一名軍士找到邱海洋診治訓練傷后,遲遲沒有離去。在邱海洋的詢問下,他才小聲說:“邱醫(yī)生,除了骨科,你還會看其他病嗎?”
原來,這名軍士近段時間極愛出汗,但訓練繁忙、請假不易,他想借巡診機會弄清原因。邱海洋仔細詢問癥狀,做出初步判斷后,建議他盡早去醫(yī)院做進一步檢查。
“謝謝邱醫(yī)生,您的判斷是對的,我現在已經確診并開始治療了。”不久,軍士打來道謝電話。
醫(yī)者重技更要重德,重術更要重仁。在日積月累的臨床實踐中,邱海洋找到了心中的答案: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會干涸,只有把自己融入官兵才最有力量。
“認識、實踐、再認識、再實踐?!闭缭撔nI導所說,學子們只有扎根在為基層服務、為戰(zhàn)斗力服務的沃土中,才能更好汲取英雄精神的養(yǎng)分,扛起自己的使命擔當。
“青春不只是一段時間,更是一種奮進狀態(tài)”
“張華曾說,要讓自己的青春在一個‘忙’字上煥發(fā)出光和熱。身為軍隊科研工作者,只有忙起來、跑起來,才能走在前列?!痹趯W術沙龍上,某團隊領銜人竇科峰教授走上講臺。竇教授雖已年近70歲,言談間仍神采奕奕。
不久前,這個團隊的一項臨床轉化研究成果開創(chuàng)國際先例,在英國《自然》雜志刊發(fā),引起國內外專家廣泛關注。
“青春不只是一段時間,更是一種奮進狀態(tài)?!备]教授坦言,幾十年里,他始終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狀態(tài):術后觀察患者至凌晨2點回家,清晨5點返回監(jiān)護室繼續(xù)工作,對他來說是常有的事。
“從戰(zhàn)士到醫(yī)學博士,從外科大夫到權威專家,竇教授始終保持旺盛的探索欲,不斷將目光投向軍事醫(yī)學的下一座高峰?!闭勂鸶]教授,團隊成員許皓滿是欽佩,在加入團隊之初,他甚至不敢想象某項課題能夠走入現實。
“等不是辦法,干才有出路。”許皓說,啟動這個課題時,即使沒有先例可循,竇教授依然力排眾議,整理出160多條術前準備工作,最終成功完成手術,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。
用實際行動滌蕩著年輕人的心靈,用高尚品格升華著年輕人的思想。奮斗精神在代際間傳承,青年醫(yī)生們被竇教授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感染帶動。
“醫(yī)學的疆域不在已知的版圖,我們的青春就是望向未知時眼底灼熱的光?!比缃瘢瑘F隊骨干王琳副教授正帶領成員全力籌建某研究中心,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生根。
如何實現使命的接力,將奮進狀態(tài)保持下去?與英雄同名的老年病科主任張華有自己的理解。
“傳承英雄精神,難的不是一陣子,而是時時做到、一輩子做到?!边@些年來,張華多次登臺與師生暢談“張華精神”為她帶來的價值思索。最令她難忘的是,1996年11月21日,她在人民大會堂向全國人民匯報“張華大隊”的事跡。
“因為與英雄同名,英雄的母親會親切地稱我為‘小張華’。”從那時起,張華知道,自己的名字不僅是父母給予的符號,更是刻在心里的榜樣。一路走來,張華的人生軌跡因與烈士同名而發(fā)生共振。如今,雖已走上領導崗位,她依舊奔波在義診前沿、病房一線。
“家屬把患者送到老年病科,是希望能出現轉機,希望我們能帶去好消息?!睅缀趺课换颊咿D入病房時,張華都要這樣囑咐科室成員。
在實驗室的無影燈下,在社區(qū)的巷陌深處,在高原哨所的巡診路上,無數“張華傳人”正在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著同一個答案——青春的價值,不在于年齡的刻度,而在于對理想的執(zhí)著奔赴;生命的意義,不在于時光的長短,而在于為他人點亮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