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紀念館——
一座紅色教育基地的換羽重生
■肖力民 孫嘉龍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
十里長堤風光好,一江兩岸入畫來。隨著黨的二十大日益臨近,位于江西省于都縣于都河畔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紀念館(以下簡稱紀念館)游人如織。
作為全國唯一一處展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歷史的專題性紀念館,這里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、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,已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路線。近年來,紀念館每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,成為弘揚長征精神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。
曾幾何時,這座紅色場館面臨發(fā)展局限,配套設施不足、傳播手段滯后、接待能力不強。進入新時代,軍地各級充分發(fā)揮紀念館紅色資源在國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,不斷豐富實踐載體、推動科技賦能、創(chuàng)新宣傳手段,紀念館實現換羽重生。
讓我們一起走進紀念館,探尋這座紅色教育基地的“蝶變密碼”,汲取加強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的“精神養(yǎng)料”,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

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紀念館外景。肖文伯攝
回應時代呼喚
秋日清晨,行走在于都縣建國路交通巷,汽車聲、叫賣聲交織在一起。不遠處一棟磚木結構的老式宅院,古樸而沉靜,與周圍的嘈雜形成鮮明對比。
“這里是始建于清代的謝氏宗祠,1934年10月15日,為保障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突圍,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在這里召開省、縣、區(qū)三級干部大會。后來,這里建起縣革命歷史紀念館,1981年更名為于都縣博物館?!蓖陟舻囊淮u一瓦,紀念館工作人員張小平說。
1986年,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之際,“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地紀念展覽”在此舉辦,社會反響熱烈。1988年10月,當地在這次展陳的基礎上建立紀念館,與于都縣博物館合署辦公。
“因地處鬧市區(qū),參觀者眼里看著革命歷史,耳朵里聽到的卻是外面的吆喝聲?!庇诙伎h博物館原工作人員肖軍回憶,周遭的環(huán)境導致這里很難形成教育氛圍。
時光流逝,紀念館設施老化、容量不足等問題逐漸凸顯,難以滿足參觀需求。論證、選址、施工建設……2005年,一座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的新館在于都河畔落成。
2014年,于都縣委、縣政府撥出專項資金,再次對紀念館進行改造提升,建筑面積擴建至2200平方米,展陳面積達1900平方米,年平均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。
2019年5月20日,習主席在江西考察時來到于都,瞻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紀念碑,察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地舊址原于都縣城東門渡口,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紀念館,并在紀念館一層親切會見了于都縣的紅軍后代、革命烈士家屬代表。
紀念館講解員鐘敏介紹,那一年,正值全黨開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,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。
“游客最多時每天超過1萬人,網上提前預約的旅游團常常排到半個月以后?!辩娒粽f,按照紀念館最初的規(guī)劃設計,一天最佳接待量為600人,陡增的游客量,讓紀念館難以滿足講解需求、接待需求。同時,全國各大博物館、紀念館紛紛進入“互動體驗時代”,紀念館平面、靜態(tài)的展陳方式,也顯得有些“落伍”。
“改造升級,刻不容緩?!睍r任紀念館館長藍華英說,為更好發(fā)揮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用,他們決定對紀念館進行全方位改造。
點亮長征地標
2019年底,藍華英找到于都縣文廣新旅局局長謝蕓華,提出擴容紀念館的想法。二人一拍即合,向于都縣委、縣政府作了專題匯報。
“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(fā)地,優(yōu)化館內展陳,點亮長征文化地標,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。”匯報會上,擴容的建議得到與會代表一致支持。
短短3個月,紀念館新建能夠容納150輛汽車的大型停車場,建成1600平方米的游客服務中心?;仡櫳壐脑爝^程,謝蕓華感慨:“在市、縣兩級領導干部大力支持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下,從土地征遷到立項施工,一路‘綠燈’?!?/p>
做好硬件設施改造升級的同時,紀念館還引進技術資源,借助AR、VR等手段全景再現歷史場景,打造了長征體驗互動區(qū),讓游客穿越時空、走進“現場”感悟革命歷史。
歷經滄桑的革命文物,是建好紅色基因庫的重要物質依托。為了讓游客更好了解歷史,紀念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征集、保護、利用工作,紀念館工作人員紛紛踏上“尋寶”之路,當地熱心群眾、各地紅軍后代積極響應。
陳列于紀念館顯著位置的《野戰(zhàn)軍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動日程表》《野戰(zhàn)軍南渡貢水計劃表》《野戰(zhàn)軍人員武器彈藥供給統計表》,詳細展現了中央紅軍在長征前的準備工作,被紀念館工作人員稱為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。
幾經輾轉,當鐘南昌、彭碧蓮等紀念館工作人員來到解放軍檔案館,見到這些泛黃陳舊的圖表時,他們激動萬分:“這充分說明長征是有準備的,它們見證了中央紅軍在于都邁出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步?!?/p>
在為期6個月的升級改造過程中,紀念館共募集文物130余件。他們綜合運用文物、圖片等傳統展陳方式和聲光電等現代技術,全面系統展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(fā)歷史,一座軟硬件兼?zhèn)洹⒐δ芡晟频募o念館全新亮相。
綻放耀眼光芒
走進紀念館,序廳主題浮雕《集結出發(fā)長征》映入眼簾。細節(jié)飽滿的古銅色浮雕,生動還原了紅軍將士與當地群眾依依不舍的離別場景,氣勢恢宏,引人入勝。
沿著序廳的側門繼續(xù)向前走,記者來到紀念館長征出版物博覽中心。只見幾個孩子穿戴VR設備,在液晶電視前“手舞足蹈”?!拔覀円黄鸲蛇^了于都河!”“我在幫紅軍修浮橋!”孩子們緊握操作手柄,不時發(fā)出驚呼。
讓講解員鐘雪燕引以為傲的是,修繕后的紀念館廣泛運用線上直播、數字展覽、“云”宣講等方式,打破時空阻隔,全面實現游覽方式升級。
今年“七一”前夕,在遠隔萬里的黑龍江省大慶油田,210名石油工人跟隨鐘雪燕的直播鏡頭深入紀念館,聆聽長征故事,參觀革命文物?!啊啤v彌補了人們難以到場的遺憾,長征精神與鐵人精神碰撞出別樣精彩,我能夠感受到他們‘溢出屏幕’的熱情?!辩娧┭嗾f。
前來紀念館參觀體驗的游客越來越多,吸引一大批熱心人士加入志愿講解員隊伍。2020年5月20日,在紅軍后代葛江洋的牽頭組織下,長征源宣講團成立。
宣講團從紅軍后代、專家學者、中小學生等群體中廣納英才。他們不僅在紀念館內開展志愿宣講,還將長征故事傳播到機關、鄉(xiāng)鎮(zhèn)、社區(qū),教育覆蓋面不斷拓展。如今,宣講團由最初的20余人壯大到75人,累計完成宣講515場次,紅色血脈在這片紅土地上賡續(xù)傳承。
前不久,長征源宣講團來到于都縣禾豐鎮(zhèn)珠塘村義務宣講,講解員胡曉瓊聲情并茂地講述《媽媽的馬燈》《一件羊皮襖》等紅色故事,現場觀眾深受感動。珠塘村老黨員華仁發(fā)感慨:“長征路上的動人故事挖不完、講不盡,每一次聽心里都很觸動。我們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,一定不能忘了革命先輩的付出。”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,華仁發(fā)計劃再到紀念館去看看。他說,最好的紀念方式,是不忘來時路。

“七一”前夕,江西省贛州軍分區(qū)組織官兵和民兵在于都縣長征渡口開展主題黨日活動。劉宗炎攝
攜手擦亮“最鮮亮的底色”
■石純民
“紅色是中國共產黨、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?!?/p>
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色資源,是我黨我軍性質、本色和作風的結晶,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內涵,是新時代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的寶貴財富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一系列有關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政策法規(guī),在完善紅色資源保護體制、明確管理職責、強化保護責任、加大開發(fā)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。各地勇于創(chuàng)新,推出一批重大保護工程,打造紅色旅游景點,拓寬紅色文化傳播渠道,紅色資源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。
前不久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、中央軍委印發(fā)《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》,明確提出要不斷豐富實踐載體,依托軍地資源,優(yōu)化結構布局,推動各省區(qū)市建設一批國防特色鮮明、功能設施配套的全民國防教育基地。作為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,用好紅色資源“精神富礦”,對于增強全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、崇軍尚武的思想觀念、強國強軍的責任擔當,意義重大深遠。
用好用活紅色資源,首要任務是保護好紅色資源。抓好紅色資源的全面清查,搞好普查、挖掘、整理、認定等工作,摸清全國紅色資源現狀。對散落在偏遠地區(qū)的紅色資源,做好搶救性修復、挖掘等工作。發(fā)揮各職能部門作用,對侵占破壞、利用不當、應保未保等問題予以及時糾治。
用好用活紅色資源,關鍵在于制度創(chuàng)新。強化法治思維,從完善法規(guī)制度和管理機制入手,把紅色資源管理保護納入法治化、規(guī)范化軌道。注重規(guī)劃整合,將紅色資源保護納入軍地發(fā)展規(guī)劃,通過劃立紅色片區(qū)、開設紅色線路、編印紅色地圖等方式,實現紅色資源整體規(guī)劃、統籌展示、示范引領。
用好用活紅色資源,還需激發(fā)紅色資源內生發(fā)展動力。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思想內涵,豐富紅色故事細節(jié),通過老事新說、老話新講、老歌新唱,讓革命傳統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。借助物聯網、大數據和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,全景式、立體式、延伸式展現黨史軍史,增強教育感染力。立足地域特色,創(chuàng)作推出一系列優(yōu)秀紅色舞臺劇、影視劇,實現紅色資源的藝術性呈現。
紅色,是共產黨人的底色,是人民軍隊的底色。激蕩紅色血脈的人民軍隊戰(zhàn)勝一切敵人、克服一切困難,從弱小走向強大,從勝利走向勝利。奮進新征程,我們更應珍視紅色資源,賡續(xù)紅色血脈,以昂揚的姿態(tài)建功新時代。

?